出水中懸浮固體(ESS)的多少會極大地影響到處理的效果。由于進水中SS大部分已通過格柵、沉砂、初沉等預處理工藝而被去除,殘留的少量SS在進入曝氣池后被活性污泥所吸附并構成了污泥的組成部分,因此ESS實際上是由外漂的污泥所組成,ESS的多寡與活性污泥的沉降凝聚性能以及二沉池的運行工況有關。對正常的處理系統,ESS應小于30mg/L或僅占活性污泥濃度的0.5%以下,即曝氣池中污泥質量濃度為2~4g/L時,ESS應為10—20mg/L。若超過這一限度,即說明污泥性狀不良,其往往是因大塊或小顆粒污泥上浮及污泥膨脹所致。
改進辦法:
加大回流比,使沉淀池污泥更新并降低污泥池泥層;減少泥齡,多排泥以降低污泥濃度;還可適當降低曝氣池的DO水平。上述措施可降低硝化作用,以減少硝酸鹽的來源。
解決辦法:
消除死角區的積泥,例如經常用壓縮空氣在死角區充氣,增加污泥回流等。對容易積泥的區域,應在設計中設法予以改進。
解決辦法:
弄清原因,分別對待。在污泥中毒時,應停止有毒廢水的進入;對缺乏營養、污泥老化和解絮污泥,需適當投加營養,采取復壯措施。
控制絲狀菌污泥膨脹的方法:
采用化學藥劑殺滅絲狀菌絲狀菌因與環境接觸表面積大,故對藥物較為敏感,在加藥劑量合適時,可做到既殺滅絲狀細菌,又不至于過多地損傷菌膠團細菌,在絲狀菌明顯受到抑制后,即可停止加藥,并投加營養,采取適當復壯措施。常用的藥物及劑量如下:漂白粉量按有效氯為MLSS的0.5%-0.8%投加;投加液氯或漂白粉,使余氯為1mg/L時球衣菌經30min死亡;余氯為5mg/L時,球衣菌經120min死亡;加廢堿液,使曝氣池pH值上升至8.5-9.0,維持一段時間后,鏡檢可見絲狀菌萎縮、斷裂。
上述方法在生產中應用時,最好先通過小樣試驗,以確定合適的投加量。由于微生物具有較強的變異能力,在多次使用同一藥物后,絲狀菌往往會產生適應性,并導致方法的失敗。
改變進水方式及流態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CMAS)處理廢水容易引起污泥膨脹。經研究,采用推流式(PFR)或序批式(SBR)活性污泥法對抑制污泥膨脹有良好的效果。
控制曝氣池的DO。采用推流式(PFR)或序批式(SBR)活性污泥法,使污泥交替經過厭氧、好氧狀態。菌膠團細菌能在厭氧、好氧交替的條件下攝取、轉化和貯藏基質,從而競爭性地排斥了這一條件下該能力差的絲狀菌。
調節廢水的營養配比,對因缺乏N、P而引起SVI值上升、造成污泥膨脹的處理系統,需在進水中追加N/P。
上一篇:益科普|離子交換樹脂工藝技術介紹
下一篇:工業園區的污水將何處安放?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