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最新實施的《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工業集聚區應當配套建設相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但目前園區污水處理廠整體表現不容樂觀。
2018年至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陸續公布:全國近九成省份及自治區工業園區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水管理問題,園區污水偷拍亂排、超標排放等情況對園區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
與市政污水相比較,工業園區污水給人們帶來了更為鮮明的直觀印象:產量大、覆蓋面廣、污染程度復雜、處理難度大、成本高。自2015年起,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成為工業污水處理主體。2018年,《水污染防治法》進一步要求,工業集聚區應當配套建設相應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誰排放誰治理”的原則及排放標準的確定促進污水排放企業越來越“守規矩”,同時也推動水環境治理趨向效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建成的和在建的各類工業園區數量接近8960多個,工業污水排放量占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44.28%左右。其中江蘇、山東、湖北等省份分布較多,目前已有約1.2萬家規模以上石化和化工企業進入化工園區,企業入園率達45%。對于工業園區污水處理產業而言,排放標準日趨提升的同時,處理需求隨之急速攀升。2015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就已超過199億噸,工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能力為2.47億噸/日,處理量為444.6億噸。然而,在這么龐大的處理體量下,達標卻成了一大難題:環境部所2019年公布第二季度嚴重超標重點排污單位處罰名單中,嚴重超標等問題被處罰和責令整改的企業(單位)污水處理廠占近50%,處罰多以按日連續處罰為主!
圖 2019年公布第二季度嚴重超標重點排污單位(部分)
現階段工業園區污水排放大部分按照《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中的一級A標準,但該標準并未涉及部分工業特征污染物指標,多數污水處理廠仍沿用生活廢水處理工藝,這也意味著企業需要預先處理廢水以去除污水處理廠無法滿足行業標準需求的污染物。
缺乏針對性設計、管理經驗缺乏,也是工業園區污水處理一直以來面對的難題。一些園區內各企業外排廢水有很大一部分未進行有效的預處理就進入園區綜合污水處理廠,增加了園區綜合污水處理廠達標處理的難度。同時,工業園區中工業類型繁多且每種工業又由多段工藝組成,導致產生的污水性質差異較大。污水處理廠無權及時獲知企業預處理數據,難以第一時間處理企業預處理廢水超標和污染源頭追溯難的問題時有發生。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迄今工業污水處理設施中有30%需要改造,按照單噸改造成本為2000元估算,對應的工程投資額將超過1485億。顯然,剛步入快速成長期的工業園區污水處理,也將成為水治理行業的“香餑餑”。
在線咨詢